中国梦与奥林匹克风——“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北京冬奥会后期效应”主题论坛简讯
2022年2月9日,北京冬奥会正在进行时,《体育与科学》编辑部举办了主题为“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北京冬奥会后期效应”线上学术工作坊,邀请了北京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副秘书长、博士生导师张瑞林教授、成都体育学院博士生导师程林林教授、温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易剑东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智慧教授作为主旨发言专家,围绕北京冬奥会后期效应及编辑部提出的相关问题展开主题探讨。
《体育与科学》主编程志理编审做了论坛开场白,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时说:“我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现在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它带动了冰雪经济的发展。我并不在意这一次中国运动员拿几块金牌奖牌,我更在意它给我们今后注入的动力和活力。冬季奥运会将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冰雪运动的普及实际上是对体育强国有一个提高。”这与编辑部在2021年10月组织的“北京冬奥会与中国冰雪文化发展”线上工作坊提出的倡议,“北京奥运会以后,利用现在国家的整体布局,通过冰雪体育文化旅游,带动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具有一致性,切合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2015年当中国赢得冬奥会举办权时,宣布修建800个滑雪场,预计成为世界上最庞大的冬季运动市场,2025年将有5000万参与者,2030年将有1000个滑雪场。这是举国体制的伟大创举,也是国际奥委会看重中国人能推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新发展的根基。论坛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是四位专家主题发言,下半部是就几个具体论题研讨:1.开幕式从习惯的弘大叙事,过渡到了以人为中心的平和、包容、海纳百川,特别是送火炬上台的两位新疆籍运动员,更是让人动容;2.北京冬奥会成为北美华人奋斗20年鸡娃成果集中展示的舞台;3.“谷爱凌现象”引发了全网大讨论,这种传播学现象可以从教育学、社会学、体育学、人才学、文化人类学等角度展开讨论;4.海外华裔运动员的成长与长期以来人种论的消解。
张瑞林以“关于我国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思考”为论题,站在第一线管理者的角度,论述在国际冰雪产业日益成熟背景下,如何利用北京冬奥会的契机拉动中国冰雪产业快速发展。从国际情形看,世界冰雪文化消费市场向东转移,这就给中国冰雪产业发展带来了“黄金周期”;冰雪产业全球多点分布,中国迎来冰雪产业空间转移机遇;冬奥会及冬残奥会是冰雪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国冰雪产业和冰雪经济将更多得到世界关注。从国内看,北京冬奥会促进冰雪产业要素向华北、东北地区集聚,为冰雪产业发展带来新契机;打造大型滑雪度假目的地,开启全国冰雪产业转型升级新时代;冰雪装备空间迁移与冰雪旅游实现空间重叠,为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基于此态势,张瑞林对影响我国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影响冰雪产业市场主体的产品生产企业和服务性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不足;冰雪产业消费方式尚显传统单一;冰雪体育产业体系尚未健全。最后,提出了我国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要强化冰雪产业发展的规律性认知;做好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这篇关乎冰雪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文章;打好发展冰雪产业“组合拳”。
程林林从情绪、逻辑、机遇、效应四个方面围绕主题展开论述。首先,认为当市场“情绪”达到一致时,才会有后续精彩表演和投资机会,而随着北京冬奥会进行,其精彩的开幕式表演、中国代表团顶流运动员抢眼的表现及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吉祥物“冰墩墩”,成功调动起我们对冰雪文化的情绪。其次,有了“情绪”,人们才会在“逻辑”上思考后期效应,并引入文化产业的观点,提出一个核心、两个指标。“一个核心”即关注度提升。“两个指标”分别是播放量(观看北京冬奥会相关短视频超过5秒钟)和话题量(凡是涉及北京冬奥会的相关话题均是话题量),而人们在反复观看北京冬奥会产生的大量视频和话题,这些则构成了后续关注冰雪运动和北京冬奥会的两个关键指标。再者,还需有“机遇”。第一,从宏观环境看,国家对体育和体育产业发展寄予了厚望。第二,体育产业要高质量发展,为北京冬奥会经济效益提供良好产业环境,到2035年体育产业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第三,“3亿人上冰雪”的实现,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市场基础和人口基础。最后,有了“情绪”“逻辑”“机遇”,北京冬奥会才确实存在四个经济效应,即催化效应、辐射效应、消费效应、带动效应。
易剑东主旨发言的题目是《如何借助北京2022年冬奥会促进中国冰雪产业发展》,从五个方面展开主题探讨。第一,列举北京冬奥会申请主办、基础规划、专项计划、测试就绪、赛事运行、总结善后、遗产传承几个阶段,从而由“遗产传承”提出质疑,北京冬奥会的遗产传承是否考虑久远。由此指出,不要奢望北京冬奥会的后期效应能够自动、如期、长远地实现。第二,认为讨论北京冬奥会经济首先要明白组委会预算、场馆建设、城市和山地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和山地运行四本预算账目,但目前的呈现数值均有所出入。第三,讨论冬奥会对产业的影响,认为自以往经验看会对建筑、旅游、体育等诸多方面产生影响,但除了体育之外,其他方面难以计量,因为在北京冬奥会前后会出现巨大落差。并从国际奥委会和北京冬奥组委会计划看,将北京冬奥会将要发生的遗产归为经济、社会、文化、体育、生态、城市、区域七方面。另外指出,举办冬奥会亦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劣势,即挤出效应、政策落差、行业配套等。第四,归纳总结出冬奥会积极效应需要的四条保障,即良好体育传统与体育人口基础;经济战略支持与合理产业结构;完善法律法规与相关配套政策;金融财政维持与完整服务体系。第五,北京冬奥会促进冰雪产业的措施。首先,提出两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必须关注的主要掣肘因素,即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均未能到达相应标准;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发展时间较短,与其他行业耦合度较低,且在冰雪运动发达的东北,其缺乏配套的服务体系;冰雪运动技术动作难、运动风险大、消费门槛高。另一方面,当前冰雪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要及时优化解决。其次,提出相应措施,即国家战略支持,解决关键技术瓶颈;发现关键问题,出台专门政策;培养专业人才,引进高级人才;重视数字经济驱动,发挥服务经济优势;建立全国冰雪产业智库,发挥行业服务功能。
王智慧主旨发言的题目是《如何再续的“冰雪奇缘”?北京冬奥会的后期效应》,其从四个方面展开主题探讨。第一,认知与行动,在冰雪认知启蒙与具身体验之间实现过渡。认为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我国民众的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得到了启蒙,如何将这种启蒙在后奥运时期延续下去成为激发冰雪消费潜力的重要基础。以冰雪文化体验为主题,中产阶级的培育和形成带动更多社会群体参与是激发北京冬奥会后效应的关键。第二,媒介喧嚣与秩序重建,资本创造的认知真相如何在后奥运时代得以延续?冬奥会时期我国冰雪产业在政策、资本等推动下得到了快速发展,如何在后冬奥阶段持续体育文化运行的阶段性社会效应?如何平衡集体意识创造出来的物质世界?需要我们在后冬奥阶段进行思考。第三,一块金牌、两个世界,东北人的冬奥机遇与久违的存在感。近些年来,东北投资环境和经济发展相对较为薄弱,随着冬奥会的举办东北冰雪产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同时本届冬奥会东北运动员的出色表现也为东北提供了巨大机遇与久违的存在感。我国运动员常常在获得金牌后实现了社会流动,由此提出了两个反思:身体是否会成为底层所拥有的原始力量、在整个社会流动里面起到关键作用;谷爱凌的成功之路为我国体教融合、竞技人才培养提供了哪些借鉴。基于此形成三个疑问,我国多数的奥运金牌的获得者的阶层同质性给我们带来哪些反思?我国的竞技运动现状是否代表着竞技项目参与群体的固化?金牌与冠军是否能够带来主观阶层认知和民众的获得感?第四,“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冰雪奇缘的赓续与东北振兴的新机遇。关键在于,以北京冬奥会举办作为契机,纾解东北后奥运时代的消费潜能,完善并构建新型产业链;以冰雪旅游为契机,带动东北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东北传统的工业文明思维,转向生态文明思维。
论坛第二部分是学术交流时间,易剑东回答了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与“双碳”之间的关系问题。认为赛后中国雪场数量会缩减,说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也是冬奥会结束后关注度冷却后的结果,且目前国内800多雪场本身并不是均在正常运营。同时,由于气候、项目竞争和选择原因,让中国25%的人都参与冰雪运动不现实。由此认为,赛后冰雪产业的市场主体会减小,但规模更加集中,故二者之间虽有矛盾,但不会产生较大问题。
“谷爱凌现象”是这两天铺天盖地的顶流话题,其中最热闹的内容是一个孩子成长期的身体运动问题。程志理回答说,从人的成长和教育的角度来理解,体育是人成长的重要方式,有必要把体育纳入社会性的全民教育体系中。体育全过程均需符合和适应生命规律,生命资源的系统开发、汇聚、积累,构建了身心一元的“体育命赋性”。谷爱凌有着美国思维和中国情怀,她不断挑战自我,这是人类的基本精神,世界应该有的样子,最让人欣慰的是她证明了“体认范式”下成长的一代,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不是冲突的,为我们有效落实“体教融合”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也验证了体育三性——命赋性、教育性、成长性。
论坛的完整学术综述将在《体育与科学》第2期刊出,敬请关注。
体育与科学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国内体育类核心期刊
投稿网站:
http://tyyk.cbpt.cnki.net